上传时间:2018-12-26 23:51:55
漳州姜太公(吕尚)祠
为了打通厦门路,漳州市区一座具有500年历史的古迹姜公祠命运究竟如何,坊间百姓忧心忡忡。9月23日,记者从多个部门了解到,姜公祠确定不拆并予以原地保护,或将在附近建设生态式的停车场,解决附近停车难的问题。
记者从漳州市文物局了解到,考虑到姜公祠供奉的是明代成化年间漳州知府姜谅,是国家认定的第三次文物登记普查点,百姓也希望将其保留,为此确定,姜公祠不拆,并原地保护起来。有关工作人员表示,政府对此事很重视,针对姜公祠如何保护,反复研究讨论多次,最终决定,以保护为主,在此基础上,来拓通厦门路,下一步,他们将为姜公祠的保护,努力申请经费。
漳州市历史街区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会同漳州市城乡规划局委托漳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完成了《漳州古城及周边片区交通改善规划》。漳州市住建局城建科有关工作人员表示,之前市领导开会研究,提出两个方案,最终拟采用以姜公祠为中心,做环岛分流的建设方案。该工作人员表示,以姜公祠为中心,修建交通导流岛,在保护历史文物的同时,发挥交通分流的作用。
据介绍,届时姜公祠周边的绿地将腾出来,做成绿化,修建成环岛形式,像漳州女排馆门口那样,并更为完善,设红绿灯,“因为那里涉及到货车等,为了让交通更为顺畅,拟采用环岛建设方案”。
方案提出,对战备大桥下厦门路节点进行拓通改造,并建设绿地、停车场等设施。“停车场或将建在八卦楼南侧的空地上,是个生态式的停车场,解决附近的停车难问题。”工作人员说。
姜公祠坐落在威镇阁边,破旧不堪的二层小楼极不起眼,更与周边高楼林立的画面格格不入。
不过,它的来头可不小。姜公祠供奉的是明代成化年间漳州知府姜谅。
管委会负责人陈振声说,每年农历四月廿四,是姜太爷生日,为给他祝寿,民众们会抬着姜太爷塑像,到各处堤岸“巡察”。
然而,这座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的姜公祠,是国家认定的文物登记普查点。据了解,姜公祠是漳州为数不多的明清时代建筑遗存,是反映漳州地方文化底蕴的珍贵遗存。
这是我市古今惟一民间自发为地方官员建造的庙宇,庙内供奉的是明代成化年间漳州知府姜谅。”漳州历史学会副会长曾五岳,向记者介绍姜公正则为神、百姓世代崇敬的原由。
姜谅,字用贞,浙江嘉兴人,天顺八年(1464年)进士,成化十五年(1479年),以刑部郎中出任漳州知府。
漳州滨海临江,古时水灾频仍,在姜谅上任前的明成化十年(1474年),暴雨造成城墙被淹,浮尸蔽江,翌年大疫,死者无数。姜谅“初至水旱相仍,民多为盗。”但他认为:由于饥荒所迫,人民流离失所,沦为盗贼,故不能一味围剿捕杀。他命散粟赈灾,倡导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使百姓生活得以安定,穷途为盗者得以遏止。还组织“训练乡壮,以保乡里,并委周洪捕盗,不妄杀人,海波以宁”,社会秩序好转。
但姜谅更想做的是治本。漳州属县龙溪、漳浦滨海田地多盐卤危害,改善水利灌溉条件尤为迫切,姜谅来自嘉兴水乡,很快将故乡的治水经验移植到漳州。为防潮害,姜谅主持修筑堤岸186处,“共为丈六万八千七百有奇”,同时还围垦许多埭田。
漳州沿海平原自宋代起即陆续修建许多水利工程,由于战乱灾荒年久失修。姜谅在任内主持重修和疏浚了广济陂、官港、溪头陂、诗墩上圳、蓬莱港等引水工程;兴建和重浚浯淇塘、邹塘、郭坑塘等蓄水工程;完善鸿福埭、普贤埭、内外埭、禾平埭、李厝闸等水利设施。在内地,也命各地官员关注水利建设,成化十六年(1480年)特命长泰知县刘铎重修颜甫陂。
曾老先生说:“这些水利建设,规模浩大,效益显著。有些工程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扩建改造,至今仍然发挥作用。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