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时间:2018-12-26 23:15:35
吕姓现有570万人,排第43位,主要集中在河南和山东
□ 记者 孙钦良
上溯周秦,中接北宋,下连明清,洛阳吕氏荣登朝政舞台者甚多,这些人加起来曾执相印105年,其中公侯将相、忠臣义士甚多,仅宋代就有吕余庆、吕蒙正、吕端、吕夷简、吕公著、吕公弼、吕惠卿、吕大防先后拜相,在河洛地区,独吕氏有此殊荣。
先说秦相国吕不韦(传为秦始皇的生父)乃吕氏家族的显赫人物,其食邑在洛阳,死后墓地在偃师。
此人对洛阳古城建设有贡献:战国末期河南(洛阳)的范围,是指以王城、成周城为两个基点的黄河、洛河、伊河三川之地。东周灭亡后,秦在成周城设洛阳县治,在王城设河南县治。这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是吕不韦的封地,他食邑10万户,有权有钱,遂大建宫室,并以成周城为基点不断扩展,形成“东西六里,南北九里”之城郭规模——他搞的这个秦洛阳城,奠定了汉魏洛阳城的基础。
再说偃师吕姓望族,现有近千户3900多人,其中相公庄吕姓有骄人历史,《吕氏宗谱》记载: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山西人吕镇迁洛阳东郊坞流村(今相公庄),携家带口繁衍于斯,其后裔传至十一世吕梦琦、吕梦彦时开始发迹。
吕梦琦生龟图、龟祥。吕梦彦生龟琦、龟衍。吕龟图之子吕蒙正寒窑苦读,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中进士第一,成为名臣,三捧相印。另有吕端(蒙正的堂兄),进士出身,宋太祖时为朝臣,宋太宗时为宰相,识时务,重大体,典故“吕端大事不糊涂”即出于他;吕余庆(吕端的哥哥),早年随赵匡胤征战,北宋初期执相印;吕夷简(蒙正堂弟蒙享之子),真宗时两度为相,出使契丹,消弭战争,使边境多年相安无事;吕公弼(夷简的长子),宋神宗时辅政,与宰相同级,其贡献是强调军备,巩固边防,使北方胡人不敢南下;吕公著(夷简之子),元祐元年(1086年)拜相,辅政手段强硬,力平冤狱有术;吕大防(蒙正堂兄蒙通之孙),外放做官多年,各地留下好名声,元祐年间拜相;吕惠卿,亦为吕镇之后裔,宋神宗时拜相,力倡改革,推行“王安石新法”——偃师吕氏八个宰相,举世罕见一门精英,其后裔一直到南宋还有大作为。
新安吕氏当中也有吕蒙正的后代,并且在明清两代显赫,科举场上出了9个进士、20多个举人,官场上出了43位官员,还有35位学者。其中有:明朝户部右侍郎吕孔学、兵部尚书吕维祺、户部侍郎吕耀曾,清朝光禄寺卿吕谦恒、监察御史吕兆琳等。
吕氏起源有三:第一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裔。炎帝裔孙伯益,因辅佐尧、舜、禹三代帝王有功,被赐姓姜,赐氏吕,封为吕侯,建立吕国,先在山西南部活动,后迁到南阳一带。吕侯的支系子孙吕尚(即姜尚,姜子牙)因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被封齐侯,齐国灭亡后有一部分人以吕为姓。
第二出自姬姓:商朝末年,周文王占领隗姓魏国之地(今陕西咸阳之北),封亲属于此地。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毕公高于魏国旧地,建立毕国。改迁魏国于山西芮城东北之魏城。春秋时魏为晋地,晋景公时大夫魏錡食采于吕(今山西霍县西南),号吕錡,其子的后代以吕为氏。
第三为其他姓氏所改。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中的副吕氏、叱吕氏、俟吕陵氏、叱吕引氏集体改为吕姓,定居于伊洛河两岸。后周时,鲜卑族将另一支吕陵氏也改为吕姓。氐、黎、彝、回、土、满、蒙古、土家、朝鲜等少数民族中都有吕姓。
宋朝时吕姓约有94万人,为宋朝第14大姓。明朝时约55万人,为明朝第32大姓。如今吕姓人口达570万,排第43位,主要集中在河南和山东,这两省的吕姓人口占全国吕姓总人口的26%。
吕姓名人多掌大权,除前面提到的吕尚、吕不韦、吕蒙正等人,还有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吕臣,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东汉大司马吕范、名将吕布,三国东吴名将吕蒙,唐朝哲学家吕才、名道士吕洞宾。当代名人有语言学家吕叔湘,历史学家吕思勉、吕振羽,气象学家吕炯,书画家吕凤子,民族音乐家吕文成,佛教学者吕澂等。
微信二维码